甘肃政法大学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甘肃政法大学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培养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创新型专门人才,以及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实践创新型人才。
二、招生计划和专业
(一)招生计划
学校2025年计划拟招收硕士研究生900名左右,分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类型,学习形式包含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最终招生总人数以教育部正式下达的招生计划为准,招生专业目录中各专业所列招生人数仅供参考,录取时将根据国家最终下达招生计划,综合考虑学校发展需要、生源状况及初试成绩进行适当调整。
(二)招生专业
1.全日制学术学位:
法学: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含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侦查学、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等4个专业方向)、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司法鉴定。
管理学: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
国家安全学(交叉学科)
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2.全日制专业学位:法律(非法学)、法律(法学)、社会工作、新闻与传播、会计、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网络与信息安全)、国际中文教育、设计、翻译。
3.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法律(法学)。
4.“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招生专业仅限于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其中在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法律(非法学)专业下各招生1名,司法警察学院(公安分院)法律(法学)专业下招生2名)。
三、报考条件
(一)报名参加我校法学、工商管理、网络空间安全、国家安全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及社会工作、新闻与传播、会计、电子信息、国际中文教育、设计、翻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品德良好。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等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
考生录取当年入学前(具体时间以我校当年入学报到时间为准,下同)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专科)毕业学历后满2年及以上人员(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前,下同)或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符合我校根据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学业要求的,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4)已获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人员。
在读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二)报名参加我校法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按下列规定执行:
1.报名法律(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报考条件(一)中的各项要求。
(2)报名前所学专业为法学专业(获得法学第二学士学位的人员可报考)。
2.报名参加法律(非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一)中的各项要求。
(2)报考前所学专业为非法学专业。
(三)报名参加我校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报考条件(一)中的1、2、3各项要求。
(2)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专科)毕业学历或本科结业后,符合我校相关学业要求,达到本科毕业同等学力并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或获得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后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
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相关考试招生政策同时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意见》(教研〔2016〕2号)有关规定执行。
(四)国外或境外学历问题
凡在国外或境外大学或高等教育机构攻读正规课程所获学历证书,均须经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并在网上确认前按招生单位要求提供书面认证材料原件或扫描件,否则不予准考。
四、报名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两个阶段。所有考生均须在规定时间内参加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签署《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并遵守相关约定,逾期不再补办。考生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含初试、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其中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也可选择教学点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所在地或户籍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相关具体要求由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确定)。
报名网络技术服务工作由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负责。
(一)网上报名要求
1.网上报名时间:2024年10月15日至10月28日,每日9:00—22:00。网上预报名时间为2024年10月9日至10月12日,每日9:00—22:00。
2.考生应在规定时间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https://yz.chsi.com.cn,以下简称“研招网”)参加报名,并按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
3.考生报名时只能填报我校的一个专业。
4.考生应按要求如实填写学习情况和提供真实材料。
5.考生要如实填写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特别是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纪、作弊所受处罚情况。对弄虚作假者,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严肃处理。
6.教育部在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s://www.chsi.com.cn)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
未能通过学历(学籍)网上校验的考生,应在我校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完成学历(学籍)核验。
7.符合规定条件并申请享受少数民族照顾政策的考生,须在网上报名时按要求填报相关信息,并如实填写少数民族身份及定向就业少数民族地区。报考点对相关考生资格进行初审,我校在复试(含调剂)前进行复审,未按规定申报或审核未通过的,不享受照顾政策。
应届少数民族考生: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报考信息中报考类别为定向就业,且定向就业单位在国务院公布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
少数民族在职人员考生:报考信息中报考类别为定向就业,工作单位和户籍在国务院公布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且定向就业单位为原单位的少数民族在职人员考生。
8.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应为高校学生应征入伍退出现役,且符合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条件〔高校学生指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的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以及成人高校招收的普通本专科(含高职)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下同〕。考生报名时应当选择填报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并按要求填信息,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审核;复试前须向我校提供《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进行复核,审核或复核未通过的,不得按照“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参加复试,仅可在调剂阶段按规定申请调剂到普通计划。
9.我校遵循《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残疾人教育条例》和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组织规则,参照《教育部 中国残联关于印发〈残疾人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规定〉的通知》(教学〔2017〕4号)有关要求,积极为残疾人参加考试提供必要支持条件和合理便利。残疾考生如需组考单位在考试期间提供合理考试便利服务,应于报名阶段与报考点所在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和招生单位沟通申请,以便提前做好安排。
10.考生应当认真了解并严格按照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填报志愿并选择报考点。因不符合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造成后续不能网上确认、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11.考生应当按要求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考生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12.考生网上报名成功后,应通过定期查阅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报考点、招生单位官方网站等方式,主动了解网上确认、考试安排及注意事项等,积极配合完成相关工作。
13.考生应当按规定缴纳报考费。
(二)网络确认要求
1.网上确认时间由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根据国家招生工作安排和本地区报考组织情况自行确定和公布,具体确认工作由相关报考点组织实施。
2.考生网上确认时应当积极配合报考点,根据核验工作要求提交有关补充材料。
3.所有考生均应当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4.考生应当按报考点规定配合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三)资格审查
我校根据相关规定,对考生的报考资格在考前进行审查,考生填报的报名信息与报考条件不符的,不得准予考试,我校如发现考生有伪造、变造证件时,将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考生在报考前请根据教育部及甘肃政法大学相关要求确定是否具有报考资格,对于不符合报名条件或在报考时采取弄虚作假手段,提供虚假信息的考生,一经发现,不论进入任何阶段,学校将根据教育部规定取消报考、复试、录取资格或学籍。
五、初试
(一)准考证下载打印
考生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使用A4幅面白纸打印,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或书写。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有效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和复试。
(二)初试时间
初试时间为2024年12月21日至22日(每天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考试时间以北京时间为准,不在规定日期举行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国家一律不予承认。
初试方式均为笔试
12月21日上午 思想政治理论或管理类综合能力
12月21日下午 外国语
12月22日上午 业务课一或专业基础综合
12月22日下午 业务课二
每科考试时间一般为3小时,具体考试时间、考试科目及有关要求等由报考点和我校公布。
(三)初试科目设置、考试大纲及命题
1.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硕士初试设置两个单元考试科目,即管理类综合能力、外国语,满分分别为200分、100分。
其他学科门类(含专业学位)初试设置四个单元考试科目,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业务课一和业务课二,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150分、150分。
2.我校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采用全国统一命题科目为:思想政治理论(101)、管理类综合能力(199)、英语一(201)、英语二(204)、数学一(301)、数学二(302)、数学三(303)、法律硕士专业基础(法学)(397)、法律硕士专业基础(非法学)(398)、法律硕士综合(法学)(497)、法律硕士综合(非法学)(498)为全国统考科目或联考科目,命题工作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组织,考试大纲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编制。其他考试科目由我校自行组织命题,具体考试科目详见招生专业目录。
初试地点:考生所在省市教育考试院等研究生招生主管部门指定的报名点报名、网上确认并按时参加考试。
考生初试成绩可通过教育部考试初试成绩查询系统(https://yz.chsi.com.cn/apply/cjcx/)查询。我校不邮寄初试成绩单,如有需要成绩单者,考生在规定时间内从研招网下载打印,过期不再提供任何成绩证明。
六、复试与调剂
(一)复试资格审查
在复试前,我校将采取人证识别及相关信息库数据比对等措施,对考生的身份审核及报考专项计划、享受照顾(含加分)政策的资格进行严格审核,对不符合规定条件者,不予复试。对学历(学籍)信息核验有问题的考生,将要求应在我校规定时间内完成学历(学籍)核验。
少数民族考生身份以报考时查验的身份证为准,复试时不得更改。少数民族地区以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的《全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简表》为准。
复试阶段和入学报到时由相关学院再次审查考生资格,对于不符合报名条件或在报考时采取弄虚作假手段,提供虚假信息的考生,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其考试、录取资格或学籍。
(二)组织复试
1.复试是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考查考生的创新能力、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等,是硕士研究生录取的必要环节,复试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2.复试时间、地点、内容、方式、成绩使用办法、组织管理等由我校按教育部有关规定自主确定。复试办法和程序在复试前我校将在网站公布。全部复试工作一般在2025年4月底前完成。
3.我校在教育部划定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基础上,结合生源、招生计划、复试比例等情况,自主确定报考我校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要求及其他学术要求。
4.报考我校“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要求和该计划接受考生调剂的初试成绩要求,由我校依据教育部有关政策自主确定并公布。
5.复试采取差额形式,我校自主确定复试差额比例并提前公布,差额比例一般不少于120%,合格生源比例不足的,按实际合格生源数组织复试。
6.以同等学力参加复试的考生,在复试中须加试至少两门与报考专业相关的本科主干课程。加试科目与初试科目不同。加试方式为笔试。成人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复试时尚未取得本科毕业证书的自考和网络教育考生,加试两门笔试科目;
7.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专业学位硕士思想政治理论考试由学院在复试中进行,成绩计入复试成绩。
8.外国语听力及口语测试均在复试中进行,由我校自行组织,成绩计入复试总成绩。
9.我校认为有必要时,经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同意,可对考生再次复试。
10.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项目之一,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的考生,3年内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可申请享受初试总成绩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退役大学生士兵〔即高校学生应征入伍退出现役者,其中,高校学生指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的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以及成人高校招收的普通本专科(含高职)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下同〕达到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条件,3年内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可申请享受初试总成绩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报考(含调剂)“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的,不再享受加分和少数民族照顾政策。对服役期间获得三等战功、二等功以上奖励或者二级以上表彰,符合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条件的退役人员,可申请免初试攻读我校硕士研究生。
未按规定申报或审核未通过的,不享受加分政策。加分项目不累计,同时满足两项以上加分条件的考生按最高项加分。除教育部统一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外,不得擅自扩大范围、另设标准。我校将对加分项目考生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进行核实。符合按规定条件并申请享受初试加分政策的考生,须在网上报名时按要求填报相关信息。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进行审核。
(三)调剂
我校按教育部有关政策制定具体调剂工作办法,并提前通过全国硕士生招生复试调剂服务系统和甘肃政法大学研究生工作处网站(https://yjsc.gsupl.edu.cn)公布。
七、录取
(一)我校在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按照教育部有关招生录取政策规定及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的管理和实施办法,根据我校招生计划、复试录取办法以及考生初试和复试成绩,思想政治和品德情况,身心健康情况等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经教育部录取检查合格的考生发放我校《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结果是录取的重要依据,对于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二)录取类别分为非定向就业和定向就业两种。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应当在被录取前与我校、用人单位分别签订定向就业协议书。考生因报考硕士研究生与所在单位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此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录取,我校不承担责任。
(三)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全日制研究生是指在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全脱产在校学习的研究生,建议全日制考生报考非定向就业(不含专项计划和享受少数民族政策考生)。非全日制研究生指在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我校非全日制研究生只接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研招网报名报考类别选择定向)。研究生毕业时,按照国家和我校有关规定发给相应的、注明学习方式的毕业证书;其学业水平达到我校规定的学位标准,可以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招生依据国家统一要求,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
(四)被录取的新生(录取资格无效的除外),可以申请保留入学资格,由考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我校同意后可保留入学资格。
(五)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入学时未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者,录取资格无效。
(六)在研究生考试招生中违反考试管理规定和考场纪律,影响考试公平、公正的考生,一律按《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严肃处理。对在校生,由其所在学校按有关规定给予处分,直至开除学籍;对在职考生,应通知考生所在单位,由考生所在单位视情节给予党纪或政纪处分;构成违法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其中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弄虚作假者,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相关单位将把考生在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的违规或作弊事实记入《国家教育考试考生诚信档案》,并将考生的有关情况通报其所在学校或单位,记入考生人事档案,作为其今后升学和就业的重要参考依据。
八、体检
考生体检工作由我校在考生拟录取后组织进行。我校根据《残疾人教育条例》和《教育部办公厅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等文件规定,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教学〔2003〕3号)要求,结合招生专业实际情况,提出体检要求。
九、学费标准及其住宿
(一)学费
1.全日制普通学费 8000 元/年。
2.非全日制学费20000 元/年。
(二)住宿
1.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原则上须在学生公寓统一住宿。
2.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校不安排住宿。
我校各项收费标准均按照上级主管部门批复的文件执行,具体以我校计划财务处发布的信息为准,请考生入学前查看我校计划财务处网站(https://cwc.gsupl.edu.cn/)发布的通知公告。
十、奖助政策
为激发研究生教育活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我校持续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激励机制,努力健全研究生奖助体系,着力提高研究生待遇水平(以学校公布的正式文件为准):
(一)研究生国家助学金,每生每年6000元。
(二)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学业成绩特别优秀、科学研究成果显著、社会公益活动表现突出的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0元。
(三)设立研究生学业奖学金。
(四)设立研究生“助教、助研、助管”岗位津贴,用于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教学、科研、管理。
(五)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项目资助。为加强研究生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学校设立科研创新项目、学术交流项目、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培育与奖励项目、科研成果奖励项目、创业实践项目等项目。
十一、学制年限
我校2025年招收硕士研究生除法律(法学)专业的基本学制为2年外,其他所有专业的基本学制均为3年,具体见招生专业目录。
十二、毕业生就业
硕士研究生按就业方式分为定向就业和非定向就业两种类型。定向就业签订定向就业协议书(在校期间不允许解除协议),定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按照签订的定向协议就业。非定向就业按学校推荐、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就业。
定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入学时可不调人事档案,非定向培养的硕士生入学时全部档案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转入我校。
十三、其他注意事项
(一)以上信息如遇国家政策调整,则以调整后的国家相关规定为准。
(二)我校发布的2025年招生专业目录中公布的招生人数为拟招生人数,2025年的实际招生人数以教育部下达计划为准。
(三)我校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法律硕士等招收的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录取类别为“定向”,定向生由工作单位、学校和考生三方签订定向培养协议,毕业后直接回原工作单位。在研究生就读期间不允许变更录取类别。
(四)我校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考前辅导班,不提供往年考题。
(五)我校硕士研究生均在校本部(兰州市安宁区校区)培养。
(六)考生随时关注我校研究生工作处主页(https://yjsc.gsupl.edu.cn),我们会及时将有关招生信息在网站上予以公布。
(七)未尽事宜按照《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执行。
招生单位名称:甘肃政法大学
招生单位代码:11406
招生单位联系电话:0931-7601383
招生单位网址:https://www.gsupl.edu.cn
招生单位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安宁西路6号
邮政编码:730070
传 真:0931-7602158
mail:zfyzb@gsupl.edu.cn
山东农业大学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
一、培养目标
山东农业大学招收硕士研究生,旨在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以及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招生类别
我校2025年招收的硕士研究生,按其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全日制研究生是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年限内,全脱产在校学习的研究生。
非全日制研究生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一般应适当延长基本修业年限)内,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
原则上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只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
三、招生专业及计划
(一)招生专业:考生可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或“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处主页”查看山东农业大学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二)招生计划:山东农业大学2025年拟计划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约2100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约130人。本年度招生计划以上级计划部门正式下达的计划为准。
招生专业目录所列招生人数为“拟招生人数”,其中包括拟接收推免生人数。实际接收推免生人数以研招网推免服务系统确认的录取人数为准(确认录取后将在我校研究生处官网公示)。各专业实际招生人数将根据2025年接收推免生情况、教育部2025年实际下达的招生指标情况、各专业一志愿考生达线情况适度调整,最终招生人数以实际录取人数为准。
四、报考条件
(一)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等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入学前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之日,下同)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且进修过与报考专业相关的8门及以上的本科课程且成绩合格(在报名结束后网上确认阶段提交加盖学校教务部门公章的成绩单等相关证明材料,无法提交或材料造假者取消考试资格),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4)已获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二)报名参加法律(非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报考条件(一)中的各项要求。
2.报考前所学专业为非法学专业。
(三)报名参加法律(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报考条件(一)中的各项要求。
2.报考前所学专业为法学专业(获得法学第二学士学位的人员可以报考)。
(四)报名参加公共管理(MPA)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报考条件(一)中第1、2、3各项的要求。
2.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符合招生单位相关学业要求,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同等学力并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且符合我校同等学力报考条件的人员;或获得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后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五)报名参加非全日制会计硕士(MPAcc)、非全日制农业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报考条件(一)中第1、2、3各项的要求。
2.大学本科毕业后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符合我校相关学业要求,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同等学力并有4年以上工作经验且符合我校同等学力报考条件;或获得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后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六)我校部分专业的报考条件须符合专业目录中相关专业的备注栏注释,且符合报考条件(一)中的各项要求。
(七)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报名参加我校专业学位中的农业管理、兽医、畜牧等3个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单独考试。
1.符合报考条件(一)中第1、2、3各项的要求。
2.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学历后连续工作4年以上,业务优秀,已经发表过研究论文(技术报告)或者已经成为业务骨干,经考生所在单位同意和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推荐,定向就业本单位的在职人员;或获得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后2年以上,业务优秀,经考生所在单位同意和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推荐,定向就业本单位的在职人员。
3.我校单独考试初试科目设置与相应学科专业全国统一考试初试科目设置相同,考试流程相同,不再单独组织自命题。
(八)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在任何阶段被查出都将被取消报名资格、考试资格(初试和复试)或录取资格。
五、报考程序
(一)报名。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两个阶段。所有参加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均须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同时按规定缴纳报考费。如若工作人员发现有考生伪造证件时,将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1.网上报名
(1)网上报名时间为2024年10月15日至10月28日,每天9:00—22:00。网上预报名时间为2024年10月9日至10月12日,每天9:00—22:00。
(2)考生应在规定时间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s://yz.chsi.com.cn,教育网址:https://yz.chsi.cn,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并按教育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上报名信息或重新填报报名信息,但每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
(3)同等学力考生在复试时须加试两门大学本科主干课程。成人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复试时尚未取得本科毕业证书的自考和网络教育考生,在复试时根据招生学院的要求,确定是否加试两门大学本科主干课程。
(4)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须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s://www.chsi.com.cn)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
(5)未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及时到学籍学历权威认证机构申请《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在国(境)外获得的学历证书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在复试期间将上述材料原件、复印件交山东农业大学研招办审核。审核未通过或未提供上述材料的,不得参加复试;已参加复试的,取消复试录取资格。
(6)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应为高校学生应征入伍退出现役,且符合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者〔高校学生指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的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以及成人高校招收的普通本专科(高职)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下同〕。考生报名时应当选择填报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并按要求填报本人入伍前的入学信息以及入伍、退役等相关信息,提交《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
(7)考生应认真了解并严格按照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选择填报志愿。因不符合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造成后续不能网上确认、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8)考生应按要求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考生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涉嫌造假、使用假证件等行为的,我校将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9)考生网上报名成功后,应通过定期及时查阅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报考点、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处官方网站等方式,主动了解网上确认、报考点选择、考试安排及注意事项等,积极配合完成相关工作。
(10)原则上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只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
(11)报考我校硕士研究生的在职人员,均须征得报考人员所在单位的同意,并在网上确认阶段出具单位同意报考证明。
2.网上确认
(1)所有考生(不含推免生)均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在网上核对并确认其网上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办。网上确认时间由考生所选报考点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根据国家招生工作安排和本地区报考组织情况自行确定和公布,具体确认工作由相关报考点组织实施。请考生及时关注相关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和报考点的公告。
(2)考生在山东农业大学报考点网上确认时应当积极配合报考点工作人员,根据核验工作需要,按要求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和网上报名编号等,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还应当提交本人《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
(3)所有考生均应当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4)考生应当按规定缴纳报考费。
(5)考生应当按报考点规定配合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6)考生填报的报名信息与报考条件不符的,不准予考试。
(7)考生报名时须签署《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并遵守相关约定及要求。
(二)打印准考证
考生应当在考前十天左右(具体时间以研招网通知为准),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使用A4幅面白纸打印,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或书写。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有效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和复试。
六、初试
初试时间为2024年12月21日至22日。考试时间以北京时间为准,不在规定日期举行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国家一律不予承认。初试方式均为笔试,考试科目详见我校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所有初试科目不使用计算器。初试成绩公布时间根据教育部和省考试院要求另行通知。
七、复试录取
(一)复试及调剂
1.复试是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考查考生的创新能力、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等,是硕士研究生录取的必要环节,复试不合格者不予录取。具体复试录取工作安排和实施办法将另行通知
教育部按照一区、二区制定并公布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原则上学术学位类按学科门类分别划线,专业学位类按专业学位类别分别划线(工商管理等管理类专业学位将根据情况分别划线)。我校在国家确定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基础上,结合生源和招生计划等情况,自主确定我校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要求及其他学术要求。
2.复试前我校将对考生的居民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学历学籍认证报告、学生证等报名材料原件及考生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对不符合规定者,不予复试。
3.对以同等学力身份(以报名时填报的信息为准)报考的考生,复试时须加试两门主干课程。加试方式为笔试。各类加试科目见我校招生专业目录。
4.公共管理、会计专业学位硕士的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在复试中进行,成绩计入复试总成绩。
5.研究生招生考试具体加分项目和加分政策参照《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管理规定》执行。
6.我校认为有必要时,可对考生再次复试。
7.我校将按教育部有关政策制定本单位(含所属院、系、所)调剂工作办法,详细说明接收考生调剂的时间、基本要求、工作程序、调剂复试办法、联系咨询电话等信息,并提前在“全国硕士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和我校研究生处主页等网站公布。
8.接收报考外校考生调剂的具体实施办法与要求以我校复试前公布的调剂工作办法为准。
(二)体检
所有确认拟录取的考生均须参加体检,体检原则上由我校校医院组织进行,体检标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要求,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执行,体检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三)录取
1.学校将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复试录取办法以及考生初试和复试成绩、思想政治表现、身体健康状况等确定拟录取名单。
2.学校统一将所有拟录取的考生报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录取检查。录取检查合格后,发放录取通知书。
3.录取类别为全日制非定向的考生,人事档案应按要求转入我校,否则取消录取资格。
4.考生因报考硕士研究生与所在单位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此造成考生无法复试或录取的,我校不承担责任。
八、学制
我校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生学制均为3年。
全日制专业学位:金融(025200)、会计(125300)、农业管理(095137)三个专业学制为2年;除前述三个专业外其他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学制均为3年。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
九、学费及奖助学金
所有硕士研究生均需交纳学费,同时国家和学校设立助学金、国家奖学金、推免生奖学金、创新人才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三助岗位、助学贷款和延期资助等多元奖助贷体系。
我校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生每生每学年学费8000元。
会计(125300)每生每学年学费15000元,其他全日制专业学位每生每学年学费8000元。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每生每学年学费15000元。非全日制学生在校期间不享受奖助学金待遇、不安排住宿。
十、培养地点及住宿情况
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研究生培养校区为山东农业大学泮河校区,其余学院研究生培养校区为山东农业大学岱宗校区。由于发展规划、院系调整等原因,部分招生学院(专业)的培养地点可能会发生变化。具体培养地点以实际教学安排为准。
全日制研究生在校期间安排住宿,非全日制学生在校期间不安排住宿。
十一、毕业
凡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完成培养方案规定学分,达到相关学院(专业)的学位授予要求,可向学校申请硕士学位,具体以各专业培养方案为准。
十二、违规处理
考生应当诚信应考,杜绝作弊、造假、携带与考试无关物品进入考场、不配合考试安检等行为,考试期间应当遵守考试和考场相关规定,如有违反,将取消考试资格(已参加完考试者,将按规定取消初试成绩、复试资格或录取资格),并按照相关规定处理。
十三、其他事宜
(一)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山东农业大学2025年在全部专业学位实行“项目制”招生,招生项目主要有:科技小院项目、小麦产业研究院项目、设施园艺产业研究院项目、“振兴菁英”项目、科教产教协同育人专项、结对帮扶专项以及其他上级主管部门及我校设置的项目。“项目制”招生所涉及的招生专业在我校复试工作方案中公布,进入复试范围内的考生在复试前可自愿报名1个招生项目,学校将统一组织复试。
(二)推荐免试、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招生计划的报名、录取办法按国家的相关文件执行。
(三)请考生及时关注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处网站以获取与我校招生相关的最新信息。
(四)考生在报考我校时应仔细认真阅读本章程,并严格遵循本章程规定,如遇在当面咨询、电话信息咨询、人工咨询出现与本章程规定不同,以本章程为准。本章程最终解释权归山东农业大学。
(五)本章程未尽事宜或与国家相关文件冲突之处均以《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管理规定》为准。
十四、联系方式
单位代码:10434
单位名称:山东农业大学
联系部门: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通讯地址: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岱宗大街61号 邮编:271018
电话:0538-8242639(各学院联系电话请具体参考专业目录)。
学校网址:http://www.sdau.edu.cn/
研究生处网址:http://yjsc.sdau.edu.cn/
热忱欢迎广大有志青年报考我校。
浙江中医药大学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及专业目录
https://yjsgl.zcmu.edu.cn/show/5670
浙江中医药大学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及专业目录
https://yjsgl.zcmu.edu.cn/show/5670
2025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2025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培养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
二、报考条件
(一)全国统考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必须在研究生入学前取得本科毕业证书);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4.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院规定的体检要求。
(二)推荐免试
获得国内高校推荐免试资格(学术型)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请于2024年9月25日前提交申请材料,具体要求请见《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接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章程》。
三、招生计划和招生专业
(一)招生计划
我院2025年所有专业总计拟招收24名硕士研究生,均为学术型研究生。未完成的推免招生计划增补至统考招生名额。
(二)招生专业(具体招生专业及研究方向见2025年硕士招生专业目录)
1. 矿产普查与勘探(081801)
2.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081802)
3. 油气井工程(082001)
4. 油气田开发工程(082002)
5. 油气信息工程(0820Z1)
6. 油气田化学工程(0820Z2)
7. 井下控制工程 (0820Z3)
8. 机械设计及理论 (080203)
考生报考硕士研究生的学科、专业应为与本科攻读专业相同、相近或为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工程、数学、物理、化学等相关基础专业。
四、报名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两个阶段。所有参加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均应当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网上报名,并在网上确认网报信息和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同时按规定缴纳报考费。
1.所有报考人员必须在教育部规定的报名时间内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报名。
2.报考我院的考生在网上报名时须按照规定选择报考点。
1)北京应届本科毕业生须选择北京科技大学报考点(代码 1108)办理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手续。
2)具有北京户籍或具有报名当年在北京连续缴纳6个月(含)以上社保记录(不含补缴)的非应届毕业生如果在北京市报名,须选择北京科技大学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手续。
3)非在北京市报名考生须选择毕业院校、工作地或户口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手续。
3.考生应当按要求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报名信息经考试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考生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4. 网报结束后,我院对有效报名信息进行准考资格审查。经我院确认准考的考生应于教育部规定时间内,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使用 A4 幅面白纸打印,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或书写。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有效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和复试。
五、考试
招生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部分。
(一)初试
1. 初试具体时间按教育部统一要求。
2. 初试地点:选择北京科技大学报名点的考生在北京科技大学参加考试;选择外埠报名点的考生在报名点指定的考试地点参加考试。
3. 初试科目详见招生专业目录。
(二)复试
1. 我院将在国家线公布之后发布复试分数线及复试录取办法。
2. 进入复试的考生,请于复试前提供以下材料至我院招生办公室
1) 硕士研究生报考登记表。
2) 在校学习成绩单原件(须加盖学校教务部门公章)。
3) 获奖证书、发表文章复印件(请列出明细单)。
4) 外国语水平测试成绩报告单复印件。
5) 应届生提交所在院系出具的在校生证明信。内容包括应届生身份说明(请注明是否为定向或委培生);入学3年的专业及综合成绩排名(须注明年级或专业总人数)。证明信须列出院系有关联系人的姓名、所在单位及电话,加盖公章。
6) 非应届考生提交本科毕业证书及学士学位证书复印件。
3. 复试分数线、复试考生名单以及复试时间、地点、方式及要求等信息将在复试前公布。
4. 我院将在复试前对考生的居民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学历学籍核验结果、学生证(应届考生)等报名材料原件及考生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对不符合规定者,不予复试。
5. 实行差额复试,择优录取。
6. 复试内容包括综合面试(业务能力、综合素质、思想品德)和英语听力、口语测试。
7. 复试成绩按百分制计算,复试成绩不及格的考生不予录取。
8. 在复试前,招生办将对复试考生的有效身份证件、学历学位证书、学历学籍核验结果、学生证等证件和报名材料再次进行审查,对不符合规定者,不予复试。复试期间,考生应自觉遵守考场规则及考生所签署的《诚信复试承诺书》等内容,在复试工作全部结束前不得对外透露或传播复试试题内容等有关情况。
六、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和体检
思想政治品德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学习(工作)状况、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方面。思想政治品德考核的形式包括在复试过程中通过复试小组对考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在复试期间组织有关导师等与考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面谈,直接了解考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情况等。在确定拟录取名单后,招生办将通过函件或派人外调的方式,向考生档案所在单位调查考生人事档案记录和本人现实表现等材料(须加盖人事档案所在单位人事或政工部门印章),全面审查考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了解其有无不良表现和记录。
思想政治品德考核(政审)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体格检查在拟录取后进行,具体时间、地点、要求等将在复试前通知。体检标准按照国家及我院有关规定执行。
七、录取
我院本着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精神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根据考生的初试成绩、复试成绩、思想政治表现和身体健康状况等方面综合评价确定拟录取名单。所有拟录取考生均按照教育部信息公开相关要求进行名单公示。
被录取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应在入学报到时出具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原件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被录取的考生按录取通知书规定的要求和日期,到指定地点报到。如确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报到者,须提供有关证明,且应以书面形式向研究生部请假,经批准后可延后办理报到。无故逾期10个工作日不报到者,或者请假未获批准且逾期10个工作日未报到者,取消其硕士入学资格。
研究生录取类别为非定向就业,毕业后择优留院工作。
八、学制及学习形式
硕士生学制三年。
学习形式为全日制脱产学习。
九、收费及待遇
1.学费及住宿费:
免学费,免住宿费。
2.待遇:
1) 普通奖学金:针对一年级非定向研究生,分两个学期发放,设一等奖学金8000元/学期,二等奖学金6000元/学期,三等奖学金3000元/学期。奖学金覆盖面为一年级非定向研究生总数的60%。
2) 王涛英才奖学金:针对从事论文研究的二、三年级非定向研究生,每年评选硕士生和博士生各1人,硕士生奖金为每人20000元、博士生奖金为每人30000元。
3) 孙越崎优秀学生奖:针对从事论文研究的二、三年级非定向研究生,每年评选2人,奖金为每人1000元。
4) 助学金:非定向硕士研究生每人每月为2500元。
5) 助研补助:该补助只针对从事论文研究的非定向研究生。自研究生从事论文研究当月的第二月起,非定向硕士研究生每月每人补贴为1200元。
6) 医疗保险:为非定向在校研究生购买“学生平安保险”(即“学平险”)和北京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7) 困难补助:视实际情况而定,对于评选出的家庭困难非定向研究生,补助为每人1500元/学期。
8) 伙食补助:研究生同院正式职工一样,在单位的食堂就餐即可享受伙食补贴。
十、硕博连读
凡被录取为我院硕士研究生的同学,可在入学后在规定时间内提出硕博连读申请,具体人数、比例、学习年限和选拔办法按照《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关于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执行。
十一、招生咨询
招生信息查询网页: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研究生部(http://riped.cnpc.com.cn/yjs/)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0号院59号楼研究生部招生办公室(100083)
招生咨询电话:010-83597512,83597064
招生咨询信箱:zs_riped@126.com
监督电话:010-83597872
首都医科大学2025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及招生目录
请查阅网址:https://yjsh.ccmu.edu.cn/zsgz/sszs/8f3c02bcbee44b1cae1fca63a635dcca.htm
重庆科技大学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招生专业目录
学院 | 专业 | 研究方向 | 学习 形式 | 初试科目 | 复试 科目 | 同等学力 加试科目 |
201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 082000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学术学位) | 01 油气井工程 | 全日制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14油层物理 | 904油气井工程基础 | ①967石油工程岩石力学 ②968工程流体力学 |
02 油气田开发工程 | 905油气田开发工程基础 | ①969油藏工程 ②970渗流力学 | ||||
03 油气储运工程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15工程流体力学 | 906油气储运工程基础 | ①971热力学与传质学 ②974工程力学 | |||
085703 地质工程 (专业学位) | 01 油气勘探地质工程 02 油气地球物理工程 03 油气田开发地质工程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13普通地质学 | 903石油地质学 | ①965构造地质学 ②966沉积岩石学 | ||
085706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专业学位) | 01 油气井工程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14油层物理 | 904油气井工程基础 | ①967石油工程岩石力学 ②968工程流体力学 | ||
02 油气田开发工程 | 905油气田开发工程基础 | ①969油藏工程 ②970渗流力学 | ||||
03 油气储运工程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15工程流体力学 | 906油气储运工程基础 | ①971热力学与传质学 ②974工程力学 | |||
202冶金与动力工程学院 | 070300 化学 (学术学位) | 01 冶金物理化学 | 全日制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0无机化学 ④817物理化学 | 908化学综合 | ①961普通化学 ②962基础化学实验 |
085601 材料工程 (专业学位) | 01 结构功能一体化金属材料 02 先进金属材料及加工技术 03 3D打印 04 金属材料使役行为与表面工程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16材料科学基础 | 907材料综合I | ①972热处理原理与工艺 ②973工程材料 | ||
085603 冶金工程 (专业学位) | 01 氢冶金与智能冶金 02 冶金资源循环利用 03 轻量化材料智能成型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20冶金原理 | 927冶金综合 | ①960钢铁冶金学 ②959有色金属冶金学 | ||
085807 清洁能源技术 (专业学位) | 01 有机固废资源化利用 02 低品位能源回收技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26工程传热学 | 922能源动力综合 | ①975工程燃烧学 ②995流体动力传输原理及应用 | ||
203材料与新能源学院 | 070300 化学 (学术学位) | 01 材料物理化学 | 全日制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0无机化学 ④817物理化学 | 908化学综合 | ①961普通化学 ②962基础化学实验 |
085601 材料工程 (专业学位) | 01 先进陶瓷与功能玻璃 02 电子智能材料 03 生物材料与器械 04 高分子复合材料 05 能源转化与存储材料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16材料科学基础 | 928材料综合Ⅱ | ①958材料物理化学 ②957材料制备技术 | ||
085808 储能技术 (专业学位) | 01 氢与氢能 02 能源转化与储存技术 03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26工程传热学 | 929储能技术综合 | ①956工程热力学 ②995流体动力传输原理及应用 | ||
204机械与智能制造学院 | 140500 智能科学与技术 (学术学位) | 01 智能制造工程 02 智能检测技术与装备 03 油气智能装备技术 | 全日制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 | 910智能制造工程综合 | ①978机械工程测试基础 ②977工程力学 |
085501 机械工程 (专业学位) | 01 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集成 02 石油及冶金技术与装备 03 智能焊接技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18机械设计(含机械原理) | 909机械工程综合 | ①976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②977工程力学 | ||
085509 智能制造技术 (专业学位) | 01 视觉力觉测量及机器人集成应用 02 高性能机电传动与智能装备 03 智能产线与智能运维 | 910智能制造工程综合 | ①978机械工程测试基础 ②977工程力学 | |||
205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 085401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等) (专业学位) | 01 太赫兹技术及应用 02 多模态感知与处理技术 03 智能信息处理与嵌入式系统设计 | 全日制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19电路原理 | 930信号与系统 | ①979数字电子技术 ②980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 |
085406 控制工程 (专业学位) | 01 先进控制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02 工业在线分析与智能控制 | 911自动控制原理 | ||||
085801 电气工程 (专业学位) | 01 电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 02 电力设备智能感知与故障诊断 03 可靠供电及综合能源利用 | 923电力电子技术 | ①911自动控制原理 ②955电机学 | |||
206化学化工 学院 | 070300 化学 (学术学位) | 01 无机化学 02 有机化学 03 油气田化学 | 全日制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0无机化学 ④824有机化学 | 919分析化学 | ①961普通化学 ②962基础化学实验 |
085701 环境工程 (专业学位) | 01 环境污染控制与防治 02 环境功能材料设计与应用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11环境工程学 | 901水污染治理技术 | |||
085602 化学工程 (专业学位) | 01 能源化工 02 环境化工 03 生物化工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25化工原理 | 924无机化学 | |||
207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 085901 土木工程 (专业学位) | 01 结构工程 02 桥梁与隧道工程 03 岩土工程 | 全日制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22材料力学 | 914土木工程综合 | ①985混凝土结构原理 ②986结构力学 |
085902 水利工程 (专业学位) | 01 水工建筑物健康诊断与安全评价 02 水利工程智慧运维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15工程流体力学 | 925水利工程综合 | ①985混凝土结构原理 ②986结构力学 | ||
085905 市政工程(含给排水等) (专业学位) | 01 水污染治理 02 水环境生态修复 03 水处理材料 | 915泵与管网 | ①987建筑设备工程 ②988建筑给排水 | |||
085906 人工环境工程(含供热、通风及空调等) (专业学位) | 01 健康建筑理论及热舒适评价 02 绿色建筑能源系统及智能化运维 03 医养建筑环控设计与运维 | |||||
208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 140500 智能科学与技术 (学术学位) | 01 智能安全 | 全日制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 | 902安全科学与工程综合 | ①963安全学原理 ②964安全法律法规
|
085702 安全工程 (专业学位) | 01 油气安全 02 化工安全 03 储能安全 | 全日制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12安全系统工程 | |||
209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 140500 智能科学与技术 (学术学位) | 01 人工智能 02 智能系统与工程 03 人工智能应用 | 全日制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 | 912程序设计综合 | ①981计算机网络 ②982数据库原理 |
085404 计算机技术 (专业学位) | 01 计算机应用 02 软件技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
| ||||
085410 人工智能 (专业学位) | 01 智能物联与智慧安全 02 人工智能技术 | |||||
085412 网络与信息安全 (专业学位) | 01 多媒体内容安全 02 工业互联网安全 | |||||
210管理学院 | 125200 公共管理 (专业学位) | 01 公共政策 02 城乡公共治理 03 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 | 全日制、非全日制 | ①199管理类综合能力 ②204英语(二) ③无 ④无 | 921思想政治理论 | ①954公共管理学 ②953公共政策 |
125400 旅游管理 (专业学位) | 01 文化和生态旅游 02 旅游企业创新管理 | 全日制 | 918旅游管理综合 | ①952旅游消费者行为 ②951管理学基础 | ||
125601 工程管理 (专业学位) | 01 工程建造与管理 02 城市更新与低碳管理 | 全日制、非全日制 | 921思想政治理论 | ①950工程项目管理 ②951管理学基础 | ||
085901 土木工程 (专业学位) | 01 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 | 全日制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23工程项目管理 | 916工程建造与管理综合 | ①989工程经济学 ②990土木工程施工技术 | |
211经济与金融学院 | 125300 会计 (专业学位) | 01 财务管理与资本运营 02 智能财务与大数据应用 | 全日制 | ①199管理类综合能力 ②204英语(二) ③无 ④无 | 917会计学综合 | ①991中级财务会计 ②992财务管理 |
025400 国际商务 (专业学位) | 01 开放枢纽与陆海新通道贸易 02 国际金融与跨境绿色投资 03 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96经济类综合能力 ④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 | 920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 ①993商务英语 ②994国际经济学 | ||
212数理科学学院 | 085411 大数据技术与工程 (专业学位) | 01 智能计算 02 工业大数据 | 全日制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21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 913大数据综合 | ①9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②984python程序设计 |
025200 应用统计 (专业学位) | 01 大数据分析 02 工业统计 03 金融统计和风险管理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3数学(三) ④432统计学 | 926概率论 | ①999统计学基础 ②998统计软件 | ||
213马克思主义学院 | 125200 公共管理 (专业学位) | 01 党务与群团管理 | 全日制 | ①199管理类综合能力 ②204英语(二) ③无 ④无 | 921思想政治理论 | ①954公共管理学 ②953公共政策 |
214外国语学院 | 025400 国际商务 (专业学位) | 01 拉美外资外贸政策 | 全日制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96经济类综合能力 ④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 | 920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 ①993商务英语 ②994国际经济学 |
215设计与人文学院 | 125400 旅游管理 (专业学位) | 01 数字非遗与旅游开发 | 全日制 | ①199管理类综合能力 ②204英语(二) ③无 ④无 | 918旅游管理综合 | ①952旅游消费者行为 ②951管理学基础 |
二、收费标准和奖助政策
(一)学费、住宿费标准
学位类型 | 授位类别 | 专业 | 学费 (每生每年) | 住宿费 (每生每年) | 学制 | 学习形式 |
学术学位 | 理学硕士 | 化学 | 7000元 | 1200元 | 3年 | 全日制 |
工学硕士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7000元 | 1200元 | 3年 | 全日制 | |
智能科学与技术 | 7000元 | 1200元 | 3年 | 全日制 | ||
专业学位 | 应用统计 硕士 | 应用统计 | 9000元 | 1200元 | 3年 | 全日制 |
电子信息 硕士 |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 计算机技术 控制工程 人工智能 网络与信息安全 大数据技术与工程 | 9000元 | 1200元 | 3年 | 全日制 | |
机械硕士 | 机械工程 智能制造技术 | 9000元 | 1200元 | 3年 | 全日制 | |
材料与化工硕士 | 材料工程 冶金工程 化学工程 | 9000元 | 1200元 | 3年 | 全日制 | |
资源与环境硕士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地质工程 环境工程 安全工程 | 9000元 | 1200元 | 3年 | 全日制 | |
能源动力 硕士 | 电气工程 清洁能源技术 储能技术 | 9000元 | 1200元 | 3年 | 全日制 | |
土木水利 硕士 | 土木工程 水利工程 市政工程 人工环境工程 | 9000元 | 1200元 | 3年 | 全日制 | |
公共管理 硕士 | 公共管理 | 20000元 | 不安排住宿 | 3年 | 非全日制 | |
13000元 | 1200元 | 3年 | 全日制 | |||
会计硕士 | 会计 | 13000元 | 1200元 | 3年 | 全日制 | |
旅游管理 硕士 | 旅游管理 | 13000元 | 1200元 | 3年 | 全日制 | |
工程管理 硕士 | 工程管理 | 20000元 | 不安排住宿 | 3年 | 非全日制 | |
13000元 | 1200元 | 3年 | 全日制 | |||
国际商务 硕士 | 国际商务 | 13000元 | 1200元 | 3年 | 全日制 |
(二)奖助政策
奖助类别 | 奖助金额 | 资助范围 | |
奖学金 | 国家奖学金 | 2万元 | 依据当年相关文件评定 |
校长奖学金 | 1万元 | 依据当年相关文件评定 | |
学业奖学金 | 0.4-1万元/年 | 100%覆盖全日制一年级研究生和按计划完成阶段学业的二、三年级研究生 | |
企业奖学金 | 0.2-1万元/生 | 依据当年相关文件评定 | |
助学金 | 国家助学金 | 0.6万元/生・年 | 100%覆盖 |
学校助学金 | 0.2万元/生・年 | 100%覆盖 | |
“三助一辅” 岗位津贴 | 300元以上/生・月 | 100%覆盖 | |
科技创新 | 创新计划项目 | 0.5-1万元/项 | 依据管理办法执行 |
其他专项 | 国际交流资助 | 0.2-2万元/生 | 择优评选 |
贫困学生可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或生源地贷款 |
注:1.助学金资助对象不包括有固定工资收入者和定向硕士研究生;
2.奖助学金和创新计划项目资助面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评选,评选细则以学校相关文件及通知为准。
三、报考条件
(一)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等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
考生录取当年入学前(具体时限由招生单位规定,下同)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前,下同)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学业要求的,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4)已获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5.学校工科类专业学位招收“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其报考条件按国家相关文件执行。
(二)报名参加以下专业学位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按下列规定执行。
报名参加公共管理、旅游管理、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一)条中第1、2、3各项的要求。
2.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符合招生单位相关学业要求,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同等学力并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后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三)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只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在网上报名阶段,填写网报信息时报考类别应选择“定向”,并填写定向就业单位信息)。
考生在报考前,请务必认真阅读并严格按照国家及我校的报考条件和相关要求选择填报志愿。根据教育部要求,因不符合报考条件及相关要求,造成后续不能网上确认、考试、复试或录取的,一切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两个阶段。所有考生均须在规定时间内参加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逾期不再补办。
(一)网上报名
网上报名时间为2024年10月15日至10月28日,每天9:00—22:00。网上预报名时间为2024年10月9日至10月12日,每天9:00—22:00。
考生应在规定时间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https://yz.chsi.com.cn,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并按重庆市教育考试院、重庆科技大学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上报名信息或重新填报报名信息,但一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逾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网上报名时间、流程及要求以教育部和省级招考机构通知为准。
(二)信息确认
以重庆科技大学公布的时间为准,请关注我校研究生院网站(网址:https://yjs.cqust.edu.cn/)。
五、考试
硕士研究生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
(一)初试
1.初试时间
第一单元:2024年12月21日(8:30—11:30)
第二单元:2024年12月21日(14:00—17:00)
第三单元:2024年12月22日(8:30—11:30)
第四单元:2024年12月22日(14:00—17:00)
2.初试科目
详见本简章第一章招生专业目录。
3.初试方式
闭卷笔试。
(二)复试
复试的内容、方式、时间、地点由我校根据教育部规定确定。请初试上线考生密切关注我校研究生院网站(网址:https://yjs.cqust.edu.cn/)。
六、体检
体检由学校参照教育部、原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要求,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规定,结合招生专业实际情况组织进行。
七、录取
我校将根据考生的初试和复试成绩、政治思想品德、身体健康状况,择优录取。对弄虚作假者,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
八、招生学院联系方式
学院 | 联系方式 |
201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 联系人:姜老师 座机:023-65023153 办公室:笃行楼K442 |
202冶金与动力工程学院 | 联系人:乐老师 座机:023-65023701 办公室:砺志楼L329 |
203材料与新能源学院 | 联系人:吴老师 座机:023-65022677 办公室:知行楼M509 |
204机械与智能制造学院 | 联系人:陈老师 座机:023-65022592 办公室:砺志楼L305 |
205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 联系人:张老师 座机:023-65022612 办公室:逸夫楼I412 |
206化学化工学院 | 联系人:殷老师 座机:023-65023757 办公室:笃行楼K1007 |
207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 联系人:郑老师、李老师 座机:023-65023125 办公室:知行楼M348 |
208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 联系人:黄老师 座机:023-65023055 办公室:笃行楼K310 |
209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 联系人:陈老师 座机:023-65023467 办公室:逸夫楼I321 |
210管理学院 | 联系人:刘老师 座机:023-65022602 办公室:博学楼F308 |
211经济与金融学院 | 联系人:胡老师 座机:023-65023525 办公室:厚德楼H307 |
212数理科学学院 | 联系人:刘老师 座机:023-65022615 办公室:厚德楼G405 |
213马克思主义学院 | 联系人:陶老师 座机:023-65022197 办公室:博学楼F106 |
214外国语学院 | 联系人:赵老师 座机:023-65022450 办公室:厚德楼H516 |
215设计与人文学院 | 联系人:岳老师 座机:023-65023881 办公室:人文科技大楼J319 |
九、其他
特别提醒:若本招生简章内容与教育部和重庆市2025年招生政策有不符之处,以教育部和重庆市要求为准。
本招生简章解释权归重庆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学校名称:重庆科技大学
学校代码:11551
部门名称:重庆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信息发布网址:https://yjs.cqust.edu.cn/
通讯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东路20号厚德楼H210
邮编:401331
联系人:蒋老师
电话:023-65023287
邮箱:yz_yjsc@cqust.edu.cn
欢迎有志青年攻读我校硕士学位研究生!
重庆科技大学
二○二四年九月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学校概况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省委培训领导干部和优秀中青年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是省委省政府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重要智库。学校创建于1949年9月,坐落在美丽的浙江省会城市杭州,地处杭州未来科技城核心区,环境优美,设施一流。
学校于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始独立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纳入国家高等教育和学位管理体系。现有哲学、理论经济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学、公共管理学等6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以及公共管理硕士(MPA)、社会工作硕士(MSW)等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有博士后工作站1个,省级一流学科3个。
学校师资队伍在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整体实力突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万人计划”人文社科领军人才、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省“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等国家和省级各类人才60余人,占比超过1/3;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导师比例达100%。
学校始终秉承“实事求是”之校训,坚持国家标准,办出党校特色。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教研咨宣育”一体化为路径,持续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着力构建具有党校特色的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致力于培养政治素养高、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全方位发展的研究生。
二、招生计划
2025年我校硕士研究生拟计划招生86名:
1.哲学一级学科8名;
2.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6名;
3.政治学一级学科5名;
4.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14名;
5.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3名;
6.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9名;
7.公共管理硕士(MPA)33名;
8.社会工作硕士(MSW)8名。
此外,为满足新增学位点招生需求,我校申报增量招生指标,最终招生人数以教育部2025年下达的招生计划为准。
各招生学科(类别)初试科目、考试范围及参考书目详见《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三、报名与初试
(一)报考条件
报名参加学术学位及社会工作(MSW)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等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于2025年9月1日前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2025年9月1日)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且已通过8门以上与报考专业相关的本科主干课程考核并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如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相关专业学术论文或出版过相关专业著作等),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4)已获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报名参加公共管理(MPA)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4.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从毕业后到2025年9月1日,下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已通过8门以上与报考专业相关的本科主干课程考核并具备一定科研能力(如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相关专业学术论文或出版过相关专业著作等),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同等学力并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后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5.原则上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
(二)报名方式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两个阶段。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其中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也可选择教学点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籍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
网上报名时间为2024年10月15日至10月28日,每日9:00—22:00。网上预报名时间为2024年10月9日至10月12日,每日9:00—22:00。考生应在规定时间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https://yz.chsi.com.cn,以下简称“研招网”)按要求进行报名。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上报名信息或重新填报报名信息,但每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逾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上网查看校验结果,未能通过学历(学籍)网上校验的考生应在网上确认前完成学历(学籍)核验。
考生应当认真了解并严格按照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填报志愿并选择报考点。因不符合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造成后续不能网上确认、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考生应当按要求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考生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网上确认时间由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确定和公布。所有考生均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报名信息经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考生应按规定缴纳报考费,配合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考生须在办理完报名确认手续后一周内,将同等学力有关证明材料(如成绩单、发表的学术论文或出版的著作等)及毕业证书复印件寄至我校研招办。
我校将根据相关规定,全面审查考生的网报信息,并重点核查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考生填报的报名信息与报考条件不符的,不准予考试。
(三)初试
1.初试时间:2024年12月21日至22日。初试方式均为笔试。
2.初试地点:由考生办理报名确认手续的报考点统一安排考场。
3.考生应当在考前十天左右,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有效居民身份证参加考试。
四、复试与录取
复试一般在录取当年4月底前完成。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考生及跨专业报考社会工作硕士(MSW)的考生(本科非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取得复试资格后,须加试两门与报考专业相关的本科主干课程,加试方式为笔试。报考公共管理硕士(MPA)的同等学力考生不需加试。复试内容与要求详见《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我校按照有关招生录取政策规定,根据招生计划、复试录取办法以及考生初试和复试成绩、思想政治表现、身心健康状况等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应在被录取前与我校、用人单位分别签订定向就业合同。
五、学习方式与学制
我校硕士研究生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两种。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以及社会工作硕士(MSW)的学习方式为全日制,学校安排设施完善、条件优越的宿舍;公共管理硕士(MPA)的学习方式为非全日制,课程学习等一般安排在双休日进行,学习期间档案、工资、户口及医保关系等不转入我校,学校不统一安排住宿。
我校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一般为二年半。
六、学费与奖助政策
1.学术学位硕士学费为6000元/年·人(全程15000元/人);
2.社会工作硕士(MSW)学费为8000元/年·人(全程20000元/人);
3.公共管理硕士(MPA)学费为24000元/年·人(全程60000元/人)。
我校建立了完备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奖励对象为非定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助学金9600元/年·人;新生奖学金一等10000元/人、二等6000元/人、三等4000元/人;学业奖学金一等8000元/人·年、二等6000元/人·年、三等4000元/人·年;科研优秀、思政优秀奖学金4000元/人;优秀研究生可参与评选国家奖学金(20000元/人);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奖励享受与校教研人员同等待遇;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及学校提供“三助”津贴等方式得到资助。以上奖助政策如遇调整,以最新文件为准。
七、毕业与就业
研究生修完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内容,成绩合格,毕业论文答辩通过,可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
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按定向合同就业。非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按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就业,学校可按政策予以推荐。
我校始终坚持“少而精”的培养模式,结合党校研究生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特色以及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与培训,一直以来我校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毕业研究生主要就业去向为各级党政机关与高校、党校等事业单位。根据近几年统计结果,约60%毕业生就职于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20%就职于国有企业、10%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八、其他事项
1.对于不符合报考条件或在报考时提供错误、虚假信息的考生,一经发现,不论进入招生工作的哪一阶段,我校均有权取消其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或录取资格。
2.考生务必认真填写通讯地址和联系电话,内容要详尽、准确。如所填信息在2025年7月前有变动,应及时告知研招办。
3.我校不提供业务课的参考书籍,请考生自行购买。
4.未尽事宜按照教育部及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相关文件规定执行。本招生简章与国家和上级有关政策如有不符,以国家和上级最终颁布的正式文件为准。
5.关于研究生招生的最新信息,请随时关注研招网及我校研究生教育网站。
九、联系方式
单位代码:89633
联系地址:杭州市文一西路1000号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研招办
邮政编码:311121
联系电话:(0571)89085609、89085607
联系人:陶老师、胡老师
研究生教育网址:http://www.zjdx.gov.cn/col/col1229656766/index.html
微信公众号: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研究生教育
E-mail: zjdxyzb@163.com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学校概况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省委培训领导干部和优秀中青年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是省委省政府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重要智库。学校创建于1949年9月,坐落在美丽的浙江省会城市杭州,地处杭州未来科技城核心区,环境优美,设施一流。
学校于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始独立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纳入国家高等教育和学位管理体系。现有哲学、理论经济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学、公共管理学等6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以及公共管理硕士(MPA)、社会工作硕士(MSW)等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有博士后工作站1个,省级一流学科3个。
学校师资队伍在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整体实力突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万人计划”人文社科领军人才、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省“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等国家和省级各类人才60余人,占比超过1/3;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导师比例达100%。
学校始终秉承“实事求是”之校训,坚持国家标准,办出党校特色。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教研咨宣育”一体化为路径,持续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着力构建具有党校特色的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致力于培养政治素养高、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全方位发展的研究生。
二、招生计划
2025年我校硕士研究生拟计划招生86名:
1.哲学一级学科8名;
2.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6名;
3.政治学一级学科5名;
4.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14名;
5.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3名;
6.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9名;
7.公共管理硕士(MPA)33名;
8.社会工作硕士(MSW)8名。
此外,为满足新增学位点招生需求,我校申报增量招生指标,最终招生人数以教育部2025年下达的招生计划为准。
各招生学科(类别)初试科目、考试范围及参考书目详见《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三、报名与初试
(一)报考条件
报名参加学术学位及社会工作(MSW)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等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于2025年9月1日前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2025年9月1日)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且已通过8门以上与报考专业相关的本科主干课程考核并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如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相关专业学术论文或出版过相关专业著作等),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4)已获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报名参加公共管理(MPA)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4.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从毕业后到2025年9月1日,下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已通过8门以上与报考专业相关的本科主干课程考核并具备一定科研能力(如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相关专业学术论文或出版过相关专业著作等),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同等学力并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后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5.原则上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
(二)报名方式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两个阶段。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其中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也可选择教学点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籍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
网上报名时间为2024年10月15日至10月28日,每日9:00—22:00。网上预报名时间为2024年10月9日至10月12日,每日9:00—22:00。考生应在规定时间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https://yz.chsi.com.cn,以下简称“研招网”)按要求进行报名。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上报名信息或重新填报报名信息,但每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逾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上网查看校验结果,未能通过学历(学籍)网上校验的考生应在网上确认前完成学历(学籍)核验。
考生应当认真了解并严格按照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填报志愿并选择报考点。因不符合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造成后续不能网上确认、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考生应当按要求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考生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网上确认时间由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确定和公布。所有考生均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报名信息经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考生应按规定缴纳报考费,配合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考生须在办理完报名确认手续后一周内,将同等学力有关证明材料(如成绩单、发表的学术论文或出版的著作等)及毕业证书复印件寄至我校研招办。
我校将根据相关规定,全面审查考生的网报信息,并重点核查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考生填报的报名信息与报考条件不符的,不准予考试。
(三)初试
1.初试时间:2024年12月21日至22日。初试方式均为笔试。
2.初试地点:由考生办理报名确认手续的报考点统一安排考场。
3.考生应当在考前十天左右,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有效居民身份证参加考试。
四、复试与录取
复试一般在录取当年4月底前完成。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考生及跨专业报考社会工作硕士(MSW)的考生(本科非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取得复试资格后,须加试两门与报考专业相关的本科主干课程,加试方式为笔试。报考公共管理硕士(MPA)的同等学力考生不需加试。复试内容与要求详见《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我校按照有关招生录取政策规定,根据招生计划、复试录取办法以及考生初试和复试成绩、思想政治表现、身心健康状况等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应在被录取前与我校、用人单位分别签订定向就业合同。
五、学习方式与学制
我校硕士研究生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两种。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以及社会工作硕士(MSW)的学习方式为全日制,学校安排设施完善、条件优越的宿舍;公共管理硕士(MPA)的学习方式为非全日制,课程学习等一般安排在双休日进行,学习期间档案、工资、户口及医保关系等不转入我校,学校不统一安排住宿。
我校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一般为二年半。
六、学费与奖助政策
1.学术学位硕士学费为6000元/年·人(全程15000元/人);
2.社会工作硕士(MSW)学费为8000元/年·人(全程20000元/人);
3.公共管理硕士(MPA)学费为24000元/年·人(全程60000元/人)。
我校建立了完备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奖励对象为非定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助学金9600元/年·人;新生奖学金一等10000元/人、二等6000元/人、三等4000元/人;学业奖学金一等8000元/人·年、二等6000元/人·年、三等4000元/人·年;科研优秀、思政优秀奖学金4000元/人;优秀研究生可参与评选国家奖学金(20000元/人);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奖励享受与校教研人员同等待遇;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及学校提供“三助”津贴等方式得到资助。以上奖助政策如遇调整,以最新文件为准。
七、毕业与就业
研究生修完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内容,成绩合格,毕业论文答辩通过,可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
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按定向合同就业。非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按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就业,学校可按政策予以推荐。
我校始终坚持“少而精”的培养模式,结合党校研究生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特色以及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与培训,一直以来我校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毕业研究生主要就业去向为各级党政机关与高校、党校等事业单位。根据近几年统计结果,约60%毕业生就职于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20%就职于国有企业、10%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八、其他事项
1.对于不符合报考条件或在报考时提供错误、虚假信息的考生,一经发现,不论进入招生工作的哪一阶段,我校均有权取消其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或录取资格。
2.考生务必认真填写通讯地址和联系电话,内容要详尽、准确。如所填信息在2025年7月前有变动,应及时告知研招办。
3.我校不提供业务课的参考书籍,请考生自行购买。
4.未尽事宜按照教育部及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相关文件规定执行。本招生简章与国家和上级有关政策如有不符,以国家和上级最终颁布的正式文件为准。
5.关于研究生招生的最新信息,请随时关注研招网及我校研究生教育网站。
九、联系方式
单位代码:89633
联系地址:杭州市文一西路1000号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研招办
邮政编码:311121
联系电话:(0571)89085609、89085607
联系人:陶老师、胡老师
研究生教育网址:http://www.zjdx.gov.cn/col/col1229656766/index.html
微信公众号: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研究生教育
E-mail: zjdxyzb@163.com